英国内战(English Civil War)指的是以查理一世与儿子查理二世为代表的英国封建君主制支持者与奥利佛·克伦威尔所领导的英国议会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军事冲突。克伦威尔既想要消灭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又想要否定议会的权力与权威。
历史[]
英国内战时期,伦敦成为了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双方冲突的舞台。[1]
1643年,议员埃德蒙·沃勒计划将国王迎回伦敦,他这一举动对于长期议会而言无疑是背叛行为。沃勒的计划在圣玛格丽特教堂参加布道时被长期议会议长约翰·皮姆发现。皮姆立刻下令到教堂中逮捕沃勒及其同谋者,沃勒最后因为他的背叛而被放逐。[2]
议会还剥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兰贝斯宫遭到了破坏,[3]马车班车成为了议会在威斯敏斯特之外控制保王党人的交通方式。[4]
1648年,查理一世以叛国罪的罪名在威斯敏斯特宫接受审判。[5]查理一世人生中最后一次游街从圣詹姆斯公园出发,到白厅宫结束。他在白厅宫被理查德·布兰登处决。[6][7]
在两次内战(1642 - 1646,1648 - 1649)结束之后,查理一世于1649年被处决,英格兰成为了由克伦威尔统治的共和制国家。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被流放到了荷兰共和国。回到英国之后,他召集了一支来自苏格兰、威尔士以及格洛斯特的军队。这支听命于准国王的军队尽管实力足够强大,但还是在伍斯特战役中被克伦威尔麾下规模更为庞大的军队击败,保皇党人因此彻底溃败。在克利夫兰伯爵率领骑士部队吸引注意力之后,查理二世得以通过圣马丁门逃走。[8]
查理二世避开了议会派军队的侦察部队,最后乘船逃到了法国。他的流放生活基本是在布雷达度过的。与此同时,残余的保皇党人开始在乔治·蒙克将军的协助下削弱克伦威尔的控制。乔治·蒙克与查理二世一直有书信往来,帮助查理二世远在国外知晓国内的情况。[8]
在1653年,克伦威尔像当年的查理一世一样解散了议会,他解散议会的决定为日后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他还自任为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的护国公。到了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继任为英国的统治者。[8]
在随后到来的混乱中,蒙克控制了伦敦,写信给查理二世,告诉他,议会已经决定若他赦免他父亲当初的敌人就让他重登王位。查理二世同意了议会的条件,回到了英格兰,废除了许多克伦威尔制定的清教徒政策。[8]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时,查理二世注意到蒙克正和一个手持伊甸苹果的人对话,但他为了能够戴上皇冠而不得不低头,没有看到蒙克和那个人之后做了什么。[8]
后续影响[]
奥利佛·克伦威尔通过建立统一的不列颠群岛共和国获得了政权。他将英格兰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民主国家,但也建立起了清教徒式的集权独裁。因此,英格兰共和国在克伦威尔去世之后便土崩瓦解,查理二世得以复辟斯图亚特王朝。[8]
王权复辟二十五年后,英国再次爆发革命,史称“光荣革命”。这场革命为现代的自由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英国从此以后不再受国王与贵族的控制,议会将会获得国家政权。这种制度被称作“君主立宪制”。约翰·洛克的理念深受这场革命的影响。 [来源请求] 光荣革命带来了取代封建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中,人们关注的不是财富,而是金钱本身。基于哲学、政治、科学基础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在200年后成为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帝国。[9]
但这些理念是圣殿骑士借助洛克的思想带来的。他们控制大英帝国的时间长达百年之久,制造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动荡。雷金纳德·伯奇、海瑟姆·肯维与克劳福德·斯塔瑞克等圣殿骑士通过经济与政治控制着这个国家。在民众的不满与连续的叛乱中,大英帝国的部分领土遭到了高度的镇压,英国首都伦敦、北美十三殖民地与印度都是如此。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圣殿骑士的运作。[9][10][11]
登场作品[]
参考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