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合战(いしやまかっせん,Ishiyama Hongan-ji War),为战国时代晚期的天下人织田信长为代表的织田氏对抗佛教宗派净土真宗(或称一向宗)石山本愿寺派及其一向一揆势力的漫长战斗,其持续时间近乎十年。
开端[]
16世纪时,一向宗通过向其信众征税来博取权力和资源,这些信众组成了一向一揆来废绝那些以往向庄园主缴纳的税项。来自日本中部的农民们加入了该宗派,并在石山筑起一座要塞寺院石山本愿寺,周围环绕着沟渠、堀道和土垒。要塞内部还形成了日益壮大的小规模寺内町,俨然就是一方割据城砦。[1]本愿寺是净土真宗的中枢机构。[2]
该世纪上半叶,崛起的本愿寺成为一派令人敬畏的强势集团,堪与各家大名争锋,[2]成为战国年代最大规模的宗教武装势力。[3]随着他们的军备实力增长,一向宗时任第十一世宗主显如也开始如有力战国大名般行事。[1]虽然当时织田信长的势力急剧增长,但显如在畿内地区巧妙地经营着制衡策略。[2]
在上层中央,他有着三条家的联姻[2]以及与正亲町天皇和公卿大臣等紧密来往,[4]在日本各域地方,本愿寺的影响力得到了一向一揆的支持,他们在越前国、加贺国和三河国等地区的势力不可小觑。[2]
净土真宗的兴盛和资财都让信长担心:该教派可能会发布对抗他的号召,视他为敌,并在信众中招募兵力。此外,本愿寺存在反抗地方统治者军事和政治控制的威胁武家政权做法。[5]永禄11年(1568年)信长拥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上洛后,[6]他便开始与本愿寺产生矛盾冲突。[3]
信长在元龟元年(1570年)开始对本愿寺派采取攻势,织田军围攻了被一向一揆要塞化的石山本愿寺主院。[6]
历程[]
淀川堤之战和暗流涌动[]
开战当日,显如以信长表示要破坏本愿寺为由,号召本愿寺门徒众突袭在摄津福岛布阵的织田军,两天后他们在淀川堤与信长军爆发激战,但织田军以优势结束了战斗,本愿寺方则撤回石山开始笼城。织田军当时处境不宜与他们冲突,遂在石山设兵监视后就以朝廷敕书要求本愿寺方罢兵,从而避免战斗。这场战争的第一次举兵不到一月便实质结束。[3]
大约在这一时期,女僧兵弥夜因丈夫战死而愤然赶往本愿寺,誓要助阵抵抗信长的军势。[7]
过后,尾张国的信长弟弟被来犯的一向一揆势力逼得自尽,双方就此公开敌对。虽然织田氏和地方一向一揆开始了对阵交锋,但在元龟3年(1572年)信长和显如仍然保持着貌似友善的赠礼来往。尽管在明面上没有直接总体开战见真章,但战前准备性质的情报性对抗已经进行数回合。[3]
各方击破[]
本愿寺一派盘踞在石山的金汤城塞之中,本愿寺易守难攻,以其坚不可摧著称。显如借助各地盟方的支持,[2]以及最迟在元龟3年末[3]与甲斐国武田信玄和西国毛利氏毛利辉元等有力大名结成的同盟,实行了长年抵抗,[2]也参与了信长包围网。[3]
然而信长对本愿寺的盟友进行各个击破,陆续平定各地蜂起响应的一向一揆,[2]天正元年(1573年)织田军先在一乘谷之战平定[8]越前国朝仓氏朝仓义景,[2]又在小谷城之战[9]讨伐背叛的妹夫[6]近江国浅井氏浅井长政等。[2]
天正2年(1574年),本愿寺和一向一揆势力的越前、伊势长岛和石山三处据点分别与信长交战,双方此前的和议就此决裂。但信长最大限度活用了他们各自的政治半独立弱点[3]取胜,并采取了围攻灭杀的威慑手段。[10]在三处据点破其二之后,显如再度与信长议和,但这次信长表示要依照今后的表现决定处置方式,局面已经显著对信长有利。不过,当时他还被武田军和毛利军等势力掣肘,因此和议也对织田氏有利。[3]
漫长的攻防战[]
天正4年(1576年),显如再度动兵。信长令明智光秀等三面包围石山本愿寺,但光秀一度陷入危机向信长求援。[3]通往寺院建筑群之水道的存在让石山合战持续的时间比计划推测的要久得多。显如有着设法从海路为他们后勤供给[5]兵粮和弹药的盟友毛利氏水军,不过后来织田军依靠新造的炮舰进行海上交火,轰沉了不少敌船。[3]
天正6年(1578年),在摄津攻击石山本愿寺的关键人物荒木村重叛离织田氏,导致信长的应对战略大为混乱。[3]同时信长家臣羽柴秀吉在播磨国开始进行三木合战,对抗陷入颓势的本愿寺响应盟军别所氏和毛利氏。[11]当年,信长动员朝堂尝试与本愿寺、毛利氏和解。正亲町天皇便下令本愿寺与信长讲和,派出公卿劝修寺晴丰等敕使前往本愿寺。[3]
但在当年年末,织田水军大胜毛利水军,[3]击败了本愿寺的海上补给助力,[5]于是信长停止了与毛利氏的和谈。过后的时间里,随着盟友们或是无暇顾及,或是败亡难保,本愿寺内不仅补给开始匮乏,士气也大为低落。[3]
天正8年(1580年),天皇再度派来敕使调停双方,[6]显如迫于情势,第三次与信长谈和并同意撤出要塞和大坂,[2]本愿寺方就此投降。信长取得石山后,一向一揆众离开寺院,显如长子教如在离开时纵大火烧毁了整座石山本愿寺,避免它落入信长之手。[5]
后续尾声[]
在秀吉的保护之下,显如同意离开石山地区并返回京都定居。[1]此后,本愿寺派暂时迁往纪伊半岛。[2]教如仍在继续抵抗,于是显如与他断绝关系。[12]
战后,信长命残暴的织田氏武士和田惟武继续剿灭和泉摄津境内残存的一向一揆抵抗势力,他也向主君立誓定要做到。[13][14]而离开石山的弥夜开始寻求为她在战争中所做的一切赎罪。[7]
过后的时日里,各地的一向一揆大受打击,气势低落。此败也成为后来江户年间本愿寺势力分裂的远线诱因。这场战国时代最大规模的宗教一揆落幕后,日本各地的宗教一揆情况也急剧减少了。[3]
琐闻[]
登场作品[]
参考来源[]
- ↑ 1.0 1.1 1.2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本愿寺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显如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维基百科全书上的石山合战(日)
- ↑
维基百科全书上的显如(日)
- ↑ 5.0 5.1 5.2 5.3 《历史的回声》 – 影 – 第1辑:封建日本内战:战国时代
- ↑ 6.0 6.1 6.2 6.3 《历史的回声》 – 影 – 第5辑:织田信长
- ↑ 7.0 7.1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弥夜
- ↑
维基百科全书上的朝仓义景(日)
- ↑ 《刺客信条:影》 - 为近江祈祷
- ↑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织田信长
- ↑ 《刺客信条:影艺术设定集》
- ↑ 《刺客信条:影》 - 失父僧人
- ↑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和田惟武
- ↑ 《刺客信条:影》 - 目标界面:和田惟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