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维基
刺客信条维基


火烧比叡山(比叡山焼き討ち,Siege of Mount Hiei),为天下人织田信长比叡山寺院势力僧兵之间的围攻战。

历程[]

败逃溃军的庇护者[]

比叡山佛教宗派天台宗总本山延历寺的所在,在16世纪时是该宗的主要据点。[1]在早些时候,信长侵占了比叡山的寺领,虽然天台宗势力在朝堂要求他恢复领地,但信长并未遵从,于是比叡山和他走向了对立。[2]

元龟元年(1570年),信长和盟友德川家康的联军在姊川之战大败近江国大名浅井长政越前国大名朝仓义景,溃逃的残部逃到延历寺,天台宗的僧众收留了他们,妨碍了信长战后根除两家的剿灭行动。[3]此外在同年晚些时候,藏匿在比叡山的联军还继续袭击[2]正于大坂地区对石山本愿寺作战织田军[4]尽管有着正亲町天皇的调解谈和,但这依然是信长的麻烦。当时,比叡山之主是正亲町天皇的弟弟。[2]

信长将天台宗这种与他敌对的行径视为逾越,同时他对于[1]一向一揆[5]佛门僧众介入其治国事务的行为甚为厌恶忌惮。[1]早在16世纪60年代时,比叡山上的建筑群已达三千之多,[6]大量的山上房舍已经足够数万兵驻扎,在战略上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据点。如果不能为己所用,那就必须彻底破坏其军事效用。[2]各种因素促使天下人以比叡山为目标。[3]

净地血流[]

延历寺方察觉到信长的动向,连忙进献大量黄金请求停止攻击,但信长没有接受还将使节赶回去。至此,坂本一带的僧众僧兵都聚集到比叡山待战,连坂本的居民也携家带口逃到山上。[2]

元龟2年9月12日(1571年9月30日),信长率部乘秋日对比叡山发动总攻,[1]并在坂本等地纵火为信号。[2]见证者称,织田军屠尽了山上一切生灵,包括和天台宗不相干的外人,[1]便是动物也难逃一死。[3]除却人员的死伤,比叡山的历史和文化也蒙受了巨大毁坏,信长的人马几乎烧毁了寺殿建筑群每一座建筑物,[1][3][6]只有一座较小的建筑被忽略,从而逃过一劫。[3]

延历寺的伽蓝被焚毁,许多僧众乃至儿童被斩首。[2]信长的随侍书记太田牛一后来在著作《信长公记[7]中称此战的死者有数千人,[2]信长的好友耶稣会路易斯·弗洛伊斯[8]则记录为大约1500人。[2]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只剩下植被丛生的残垣断壁和出没的野生动物。[5]

后续尾声[]

延历寺化为废墟的概念美术图

战后许久的延历寺残骸

信长将战后处理交给家臣明智光秀,自己则在次日率精锐出发上洛。在近江国的一些寺院被焚烧后,延历寺等消灭寺的领地遭没收,并被信长分配给光秀、柴田胜家丹羽长秀等五名武将,他们各自将与力派遣至此治理。光秀以这片地区作为自己的支配中枢,开始筑坂本城[2]

本能寺之变山崎之战后,一些生还的僧众开始陆续回归比叡山,起初他们向[2]继承信长大部分事业的羽柴秀吉[9]提出的重建请求并不顺利。在16世纪晚期,定下不存僧兵的重建前提条件之后,比叡山的寺殿开始得到复兴。[2]不少建筑延续至今。[6]

琐闻[]

  • 近年来的发掘调查发现,山上可能有许多寺殿设施在此战之前就被废弃了。[2]

登场作品[]

参考来源[]

  1. 1.0 1.1 1.2 1.3 1.4 1.5 历史的回声》 – 影 – 第1辑:封建日本内战:战国时代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维基百科全书上的火烧比叡山(日)
  3. 3.0 3.1 3.2 3.3 3.4 历史的回声》 – 影 – 第5辑:织田信长
  4.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本愿寺
  5. 5.0 5.1 刺客信条:影艺术设定集》 - 近江国
  6. 6.0 6.1 6.2 历史的回声》 – 影 – 第7辑:京都:日本皇城
  7.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太田牛一
  8. 刺客信条:影》 - 大人的青睐
  9. 刺客信条:影》 - 数据库:本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