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原之乱(しまばらのらん,英语:Shimabara Rebellion),或称岛原·天草一揆/之乱(しまばら・あまくさいっき / のらん),是德川幕府早年间,发生在日本九州岛原(しまばらはん)和天草(あまくさしょとう)地区的一场农民武士叛乱。
历程[]
暴政铺就柴薪[]
起初,肥前国(ひぜんのくに)岛原是吉利支丹大名的领地,领内基督教皈依一时风靡。庆长19年(1614年),这位大名转封后,新到任的大名松仓重政(まつくら しげまさ)入封时称“日野江藩”的岛原藩。[1]
重政作为初代藩主,计划了远征吕宋和新筑城砦等开支巨大的目标,为此他从领民手中重重征收年贡(ねんぐ)筹备军资等,当时还开展了针对切支丹的严酷镇压迫害。这位施恶政的大名连年征收高额税金年贡,残酷的经济重负超出了领民正常生活所能承受的上限,无力缴纳年贡的农民、拒绝改宗而遭迫害的切支丹惨遭拷打处刑,彼时的欧洲来日者均有记录。另外,在九州西部的天草诸岛一带同样面临着吉利支丹大名留下的信众领民遭新到任大名镇压迫害的高压政治现状。[1]
切支丹的愤起[]
岛原次任藩主松仓胜家(まつくら かついえ)萧规曹随,继续执行同样的政策。[1]在灾荒饥馑之年,这样的残酷更显惨烈,最终逼得一伙岛原的本地武士和农民们组织起来秘密形成一揆,制定了叛乱计划。[2]
起义者们对彼时剥削百姓的胜家极为怨恨,[2]同期天草的浪人们也组织起来,众主谋在会谈后决定选择彼时16岁、在切支丹群体中富有魅力的天草四郎(あまくさ しろう)作为一揆总大将。宽永14年10月25日(1637年12月17日),战火正式爆发,他们将基督教作为核心联系团结为一,以切支丹暴动为主张。原属两地旧任吉利支丹大名旗下的浪人们也加入战局。[1]
无人生还的终局[]
岛原迅速派遣讨逆军与之交战,但士气旺盛的反抗军逐渐壮大扩张,接着天草也起义相应,高歌猛进的切支丹方会师后男女老少合计足有37000人。很快,反抗军修复了被废弃的原城(はらじょう)旧址,贮藏夺取的武器弹药和食物,建立了城防设施,还向日本各地派遣使节寻求更多的援军响应。[1]
城防牢固,一揆众战意旺盛,他们在数月间将幕府军平定动乱的多次尝试尽数挫败,战胜了众多忍者和密探以及诸藩讨逆联军,就连幕府意识到事态严重后派遣的小股讨伐军也被击破,[2]他们甚至借助荷兰船炮海上射击等异国协助,却也没有对原城造成明显的破坏。反抗军曾历次收到箭矢射入的劝降文、前来说降的使者乃至被活捉的天草四郎家眷亲笔信函,但他们仍然拒绝屈服,甚至在食物不足、只能以海藻维生时仍要抵抗。[1]
翌年初,城内弹尽粮绝,[1]数量压倒性态势的幕府正规军增援镇压了原城。[2]天草四郎遭讨伐,反抗军尽数被杀,叛乱就此完结。此外,岛原和天草的切支丹几乎全部被幕府消灭,仅存的信徒们深深隐藏自己的信仰。[1]
后续尾声[]
事后,幕府方公开宣称这场叛乱背后藏有欧洲异国的干涉:[2]是罗马天主教势力操盘布局支持着农民。[1]于是幕府随后坚持锁国和禁教政策,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且仅在特定港埠与中国、朝鲜等少数国家维持关系。而在欧陆国家中,唯有荷兰帝国公民仍能和日本进行贸易往来,他们继续在长崎海岸外的扇型人工岛出岛(でじま)居留经商。[2]
松仓胜家被追究责任,后来成为了江户时代唯一一位非切腹而是斩首的大名;天草领则被没收。岛原和天草在战后人口锐减,幕府命令各藩移居到那里。因基督教传入等因由,此事还让幕府和葡萄牙的外交断绝,不过因为不清楚荷兰的贸易规模是否可以完全替代葡萄牙的份额,所以暂缓执行了。[1]
岛原之乱是江户时代最大规模的内部叛动战役,此后直到幕末更迭,日本都没有再发生过重大战乱。德川幕府以这场动乱作为镇压切支丹的理由,将岛原之乱与切支丹暴动画上等号,固化了大众对于这场宗教战争的印象,日本的基督徒遭到迫害,自此只能维持地下信仰。此外,从松仓重政时就开始筹备的远征菲律宾吕宋计划也因这场战乱受到致命打击。[1]
琐闻[]
- “吉利支丹大名”指该时代皈依天主教并受洗的大名,吉利支丹即对日本境内基督徒的称呼,词源葡萄牙语“Cristão”,江户时代后被蔑称为“切支丹”、“切死丹”、“鬼理死丹”等。
- 实际上遭到松仓胜家恶政压迫的,是包括贫困农户和同等身份阶级的农渔手工业商贩等各行各业民众在内的“百姓”。
- 在庆长6年(1604年)主体竣工之时,原城得到了基督教的祝福,因此这里对于切支丹方是牢不可破的军事堡垒。
- 截至目前,参与叛乱的切支丹们仍未被认定为基督教殉教者。
- 岛原之乱后,早些年颁布的一国一城令(いっこくいちじょうれい)也加大力度推行,各地都在破坏城郭,避免被废城的城砦再度被用作叛乱据点。
登场作品[]
- 《历史的回声》(仅提及)
参考来源[]